秋高气爽,古城扬州弥漫着醉人的老鹅醇香。这缕传承百年的舌尖记忆,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生机。这是浙商银行扬州分行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的新成果,困扰当地鹅养殖企业的融资坚冰悄然消融,企业得以轻装上阵,专注发展,一幅金融活水精准滴灌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扬城大地上徐徐展开。
精准滴灌“鹅”产业,为县域经济“强基扩链”
扬州市仪征,地处长江下游北岸,水网密布,气候温润,是久负盛名的鹅养殖重镇。这里不仅传承着深厚的养殖技艺,更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。然而,仪征凤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道昌曾面临“有市场、缺产能”的困境:“本地风鹅加工龙头企业年需求超30万只,但仪征年出栏仅50万只,七成肉鹅需跨省抢购,‘微笑曲线’中最基础的‘活鹅养殖’环节亟待补强。”
浙商银行扬州分行敏锐洞察这一产业痛点。以今年与仪征市政府签订的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合作协议为契机,分行将支持本地实体、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作为核心使命。在获悉凤仪农业扩建需求后,分行迅速响应,高效评估,为其量身定制5000万元,期限长达6年的农业项目贷款。这笔“及时雨”般的资金,不仅解了企业的“燃眉之急”,更成为撬动本地鹅产业“强基扩链”的关键支点。
崭新的现代化鹅舍拔地而起,首批太湖鹅、三花鹅即将出栏,项目达产后年出栏量将跃升至5.1万只。“这不仅是产能的提升,更是本地鹅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的重塑,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。”浙商银行扬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智慧赋能“绿杨春”,激活茶乡振兴密码
从鹅香四溢的养殖场转向青山绿水的茶园,“中国名茶之乡”仪征市的茶产业也迎来了金融赋能的春风。作为苏中苏北最大的茶叶产加销基地,仪征拥有茶园3.5万亩,茶产业综合产值超10亿元。然而,传统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,制约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。
仪征硕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东升深谙其道:“家家户户一两亩茶园,单打独斗,难抗风险,更无议价优势。”他怀揣着打造现代化“绿杨春”示范种植基地的梦想,却遭遇了资金缺口。浙商银行扬州分行再次主动担当,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茶乡,精准对接企业需求。一份7500万元的专项贷款方案迅速落地,如同甘霖注入亟待发展的沃土。
这笔资金不仅盘活了2400亩茶园资源,让农户每亩年增收640元土地租金,更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岗位。尤为关键的是,它点燃了茶产业的“智慧引擎”——智慧气象站实时感知风云变幻,虫情测报灯守护生态平衡,土壤监测系统与智能滴灌精准调节水肥,无人机翱翔天际高效作业……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传统茶业,实现了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华丽转身。
“金融活水浇灌的不仅是茶园,更是产业升级的希望。”田东升满怀信心地展望,“明年春天首批新茶飘香,年底预计营收2900万元,三年后年销售有望突破3500万元!”
深耕县域金融生态,谱写普惠金融新篇
鹅产业的根基夯实,茶产业的智慧蝶变,是浙商银行扬州分行深耕县域经济、构建综合金融生态的生动缩影。分行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,将普惠金融的触角深度延伸至县域经济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数据见证担当:截至半年末,浙商银行扬州分行普惠小微贷款规模稳步攀升,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。其中,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.77亿元,较年初劲增2.38亿元,增幅显著。这份亮眼的成绩单,彰显了分行坚定不移服务地方经济、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与实效。
当金融的活水源源不断浸润县域的每一寸沃土,万千如“凤仪农业”、“硕农生态”般的中小微企业,便如同深植大地的种子,在精准灌溉与阳光雨露中积蓄力量。浙商银行扬州分行坚信,这些充满活力的“经济细胞”,终将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为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参天森林。未来,浙商银行扬州分行将继续以更高站位、更实举措,引金融活水,润产业良田,奋力书写服务扬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(浙商银行扬州分行 陈高君) |